新闻资讯
太赫兹(THz)辐射是频率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的电磁波(0.1-10THz),因能穿透星际尘埃、捕捉分子“指纹”而成为天文学观测的重要工具。其独特的频谱窗口,让人类得以窥见恒星形成、星系演化等宇宙关键过程的“隐藏细节”。
太赫兹源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中的观测特性
太赫兹源的价值源于其不可替代的观测特性,弥补了其他波段(如光学、红外、射电)的局限性:
穿透星际尘埃:银河系中大量恒星形成区被尘埃遮蔽,太赫兹波可穿透尘埃,直接观测内部的气体和新生恒星。
分子“指纹”识别:星际分子(如CO、H2O、OH等)的rotational跃迁谱线集中在太赫兹频段,可精确分析气体成分、密度和温度。
捕捉低温辐射:星际介质、原行星盘等低温(10-100 K)天体的热辐射主要集中在太赫兹波段,是研究其物理性质的唯一途径。
填补频谱空白:太赫兹波段连接了射电(厘米波)和红外,覆盖了其他波段无法探测的关键物理过程(如恒星形成初期的引力坍缩)。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中的核心应用场景
恒星形成的“实时直播”
恒星诞生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,这一过程被尘埃包裹,光学和红外观测难以穿透。太赫兹源通过探测分子云(如CO分子)的谱线,可:
- 追踪气体的密度分布和运动速度,判断坍缩是否启动;
- 测量云核温度(10-20K),确定恒星形成的“种子”是否成熟;
- 发现原恒星周围的吸积盘,揭示行星系统的前身。
例如:ALMA(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/亚毫米波阵列)通过太赫兹观测,首次清晰拍摄到原恒星周围的“行星形成环”。
星系演化的“历史档案”
遥远星系的光线在传播中因宇宙膨胀被红移,其紫外/光学辐射可能红移至太赫兹波段。太赫兹源可:
- 探测高红移星系(z>5)的恒星形成率,追溯宇宙早期星系的“成长史”;
- 分析星系中星际介质的金属丰度,研究星系化学演化;
- 识别星系中心的活动星系核(AGN)喷流的太赫兹辐射,揭示黑洞与星系的协同演化。
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“精细测量”
宇宙微波背景(CMB)辐射的微小扰动(如偏振、各向异性)包含宇宙起源的关键信息。太赫兹源可:
- 精确测量CMB的频谱分布,验证宇宙学模型(如ΛCDM模型);
- 探测CMB与星系际介质的相互作用(如Sunyaev-Zel’dovich效应),间接研究暗物质分布。
太阳系天体的“深层探测”
太赫兹波可穿透彗星彗发、行星大气和卫星冰层:
- 分析彗星中的水分子和有机分子,追溯太阳系的化学起源;
- 探测木星、土星等巨行星大气中的氨、硫化氢等成分,研究大气环流;
- 透过月球、火星极地冰层,寻找地下水资源的太赫兹辐射信号。
太赫兹源欢迎咨询长春博盛量子,0431-85916189